食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研究团队

发布者:杜庆栋 发布时间:2021-04-25 浏览次数:1212

 

一、团队学术带头人简介

 

      刘云国,教授,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后,食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研究团队负责人,临沂市健康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技术评审员,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农业科技转化促进会“特聘专家”、山东省农业农村厅食品加工领域投资项目评审专家、临沂市食品安全专家库成员。曾任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天山学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特聘专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潍坊市专利奖二等奖、长城食品安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励6项;主编专著5部;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项、临沂市地方标准3项。

 

二、团队骨干成员

李玲,博士,教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长期从事肉制品加工技术开发,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等相关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课题,在Journal of Food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IMG_5480

 

高翠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发酵工程博士,长期从事食品微生物与发酵技术研究。201312-2015.12至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在Metabolic Engineering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生物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王莹,教授,硕导,山东省植物病理学会会员。长期致力于作物病毒致病分子机制、病原物实时高灵敏检测和防控新技术等方面的工作。2018.12-2019.11期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访学一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1项、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1项,公司应急专项1项。发表在SCI等学术刊物论文1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2篇。申请专利10余项,目前获批3项。

 

 

IMG_256

 

郝继伟,副教授,长期从事食用菌生产、产品开发及相关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各类纵向项目及产学研合作项目,发表科技论价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临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_upload/article/images/23/6f/4596a1454c4eaed64df8f2550156/3b26ce4e-8b6b-431a-9f7d-ef3408fadfd1.jpg

  

季慧,副教授,博士,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硕士毕业,博士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主要从事低温等离子技术在食品原料改性和农产品高值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多项与企业联合的横向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Food HydrocolloidsFood & Bioprocess Technology、农业工程学报和中国粮油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기염청 copy

纪艳青,博士,副教授,毕业于韩国公州大学。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山参培养根的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研究,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农产品贮藏加工方面的研究,参与了山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蓝莓抗氧化活性研究和指纹图谱分析”等;主持了公司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和公司校级立项等项目,在阜丰集团完成了2年的博士后工作。

 

    彭善丽,食品科学博士,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毕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20177月加入食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团队。长期从事食品营养与功能因子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先后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Hydrocolloids Journal of Food and Nutrition ResearchStarch-starke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软件著作权5项,主持并参与校教改项目6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指导学生获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农业部课题等4项。

 

扈晓杰,博士,201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20179月加入食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1. 通过动物模型、人体临床试验及营养流行病学研究食品中的营养素、食品成分、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的功能(减肥、抗炎、抗糖尿病、降血脂、降血糖等);2. 研究营养素、食物成分以及天然产物与非传染性流行病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3. 传统食品改造和新型食品的开发。主持的科研项目有青岛市博士后应用研究项目、公司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参与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医用食品专项计划)项目。主持2017年度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项,2018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

 

 

       金泽林,博士,讲师,毕业于韩国全北大学。主要从事乳制品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在国外留学期间和韩国农村振兴厅当研究员期间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厅级基金研究课题。 在公司工作期间,先后在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科技期刊发表辣白菜模拟干酪的功能特性、酶凝干酪素溶胶性及发酵对模拟干酪品质的影响、利用酶凝干酪素制造模拟培尔干酪等数篇论文,授权发明专利2项。



        

  



王芳芳,博士,主要从事食品营养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将生物信息学应用于食品领域。目前的研究方向是生物活性肽、食品功能因子、新型保鲜剂的结构筛选与功能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在Journal of biomolecular Structure & Dyna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Journal of the Taiw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Arabian Journal of 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康大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担任《食品工程原理》、《肉与肉制品工艺学》本科教学任务。长期从事肉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以及食品科学等杂志上发表10余篇本领域高水平学术论文。担任肉品学权威期刊Meat Science杂志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3项课题。指导山东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独译专著1部(70.4万字),参与编著专著1部。

 

 

隋智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环境微生物耐药机制和鱼类病原菌致病机制等相关研究。20187月加入食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团队。主持或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基金、山东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研究课题,在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Scentific Reports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_upload/article/images/bf/27/3b844bd14c1282cc6999c39caf19/cac71284-e7fd-4053-a192-cda807b198f0.png

汤晓娟,博士,毕业于江南大学,2019年加入团队。长期从事食品微生物发酵、谷物生物大分子互作和粮油制品加工相关研究。先后在Food Hydrocolloids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Cereal Chemistry和食品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林祥娜,博士,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2019年加入食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研究所,长期从事益生菌的开发、功能性益生菌筛选及机制研究,益生菌与肠道菌群互作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地方院校能力建设项目等,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food science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一项。

 

 

刘晶晶,博士,毕业于江南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山东大学—阜丰集团联合培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手段对微生物的代谢网络进行调控,以合成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先后主持了江南大学优博培育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ACS Synthetic BiologyBioresource TechnolJournal of Bi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三、科研方向介绍

1)食品微生物及发酵工程。开展优良微生物资源的筛选和性能评价,从地方特色发酵食品中筛选功能性益生菌,并进行益生菌资源的耐酸、耐胆盐、调节胃肠道功能、抑菌及抗氧化等性能评价,提高发酵食品的品质和功能特性。基于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方法,通过表达调控和酶的定向改造,实现廉价底物的高值化利用。开发食品及动植物产品中常见致病微生物、腐败菌、耐药菌、病毒的可视化、高灵敏度检测方法,保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2)粮食、油脂及蛋白质工程。分别从总粮油原料中抗性淀粉含量、可抑制消化酶活性的功能性成分、调节糖脂代谢功能性成分载运等角度入手,开发具有延缓餐后血糖升高、稳定血糖波动的食品。采用低温等离子技术改善蛋白、油脂、多糖理化及功能性质;研究低温等离子技术对蛋白的改性,蛋白结构的解析及蛋白的应用。开展产胞外多糖酸面团发酵及其冷冻面团抗冻机理研究。

3)肉与肉制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开展宰后生鲜肉品质形成机理及控制技术、品质评价及检测标准制定研究。开展肉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研究,重点关注非热加工技术在传统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肉制品中有害物检测方法、生成-降解规律及其控制方法研究。优化建立肉制品加工过程中亚硝酸盐、生物胺和亚硝胺的检测方法。筛选抗氧化物质茶多酚、绿原酸、没食子酸、表儿茶素、EGCG等酚类物质在中式香肠加工过程中对脂肪氧化、亚硝胺以及生物胺的控制作用;研究在超声波辅助加工条件下,亚硝胺的生成降解规律。基于植物天然膳食纤维添加研发低脂健康肉制品。

4)沂蒙特色果蔬贮藏保鲜及其品质变化机理。发掘不同采摘时期沂蒙特色果蔬品质相关因子,研究不同成熟度与品质因子的变化关系。通过建立贮藏期模型并对货架期进行预测,确定果蔬在不同储藏条件下的保存期限。挖掘品质相关基因,从调控基因和信号通路上探寻果蔬品质变化的机理,为果蔬采摘和贮藏保鲜提供理论支持。开发绿色、天然、新型食品保鲜剂,研究其抑菌机理。

四、科研课题与项目

  1. 解脂耶氏酵母乙酸代谢分析及高产琥珀酸菌株的构建

  2. 产琥珀酸重组解脂酵母的乙酸产生及其控制研究

  3. 大肠杆菌AS1.505生物转化γ-氨基丁酸关键基因的研究

  4. 多酚抑制猪肉蛋白氧化体系中亚硝胺的形成机理

  5. EGCG-肌原纤维蛋白加成对蛋白氧化及亚硝胺形成的抑制机理

  6. 超声波辅助卤制对酱卤牛肉中N-亚硝胺降解及其产物与肌球蛋白烷基化作用机制研究

  7. 超声波对志贺毒素2构效关系影响及其与肌原纤 维蛋白相互作用机制

  8. 衣壳蛋白及3′-非翻译区对西瓜花叶病毒致病力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9. 瓜类主要病毒病的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10. 迟缓爱德华氏菌侵入宿主细胞过程中关键毒力因子的分离、鉴定和功 能研究

  11. 与宿主网格蛋白互作的迟缓爱德华氏菌毒力蛋白因子的分离,鉴定和功能研究

  12. 基于DNA为靶标的抗菌肽虚拟组合设计_筛选与抑菌机制研究

  13. 临沂沙沟芋头精品化生产标准化试点

  14. 基于数字PCR的医用食品腐败微生物精准检测技术研究

  15. 具有抑菌保鲜功能的食源性蜜桃涂膜保鲜剂的研制

五、学术成果

(一)代表性学术论文:

  1. Jian Zhang, Dacheng Kang*, Wangang Zhang, Jose M. Lorenzo. Recent advantage of interactions of protein-flavor in foods: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models, protein properties and extrinsic factors.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21, 111: 405–425.

  2. Ao-Nan Xia, Xian-Shui Meng, Xiao-Juan Tang, Yan-Zhen Zhang, Sheng-Ming Lei, Yun-Guo Liu*. Probiotic and related properties of a novel lactic acid bacteria strain isolated from fermented rose jam. LWT-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136, part 2: 110327

  3. Wang F, Yang W, Li R, et al. Molecular Description of pyrimidine-based inhibitors with activity against FAK combining 3D-QSAR analysis, molecular docking and molecular dynamics. Arab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21: 103144.

  4. Dacheng Kang*, Wangang Zhang, Jose M. Lorenzo & Xing Chen.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modification of food proteins by high power ultrasoun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eat processing.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2020, 1-20.

  5. Ji Hui*, Tang xiaojuan, Li L, Peng Shanli, Gao Cuijuan, ChenYe. Improve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eanut protein isolate glycated by atmospheric pressure cold plasma (ACP) treatment[J]. Food Hydrocolloids, 2020, 109106-124.

  6. Yun-Guo Liu, Jia-Li Yan, Yan-Qing Ji, Wen-Jing Nie, and Yan Jiang. Black mulberry ethanol extract attenuates atherosclerosis-related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downregulates PPARγ and CD36 genes in experimental atherosclerotic rats. Food &Function, 2020,114, 2997-3005

  7. Wang F, Zhou B. Investigation of angiotensin-I-converting enzyme (ACE) inhibitory tri-peptides: a combination of 3D-QSAR and molecular docking simulations. RSC Adv., 2020, 10, 35811-35819.

  8. Ji Hui*., Han Fei., Peng  Shanli., Yu Jiaojiao., Li L., Liu Yunguo., Chen Yue., Li Shuhong., & Chen Ye.  Behavioral solubilization of peanut protein isolate by atmospheric pressure cold Plasma (ACP) treatment [J]. Food & Bioprocess Technology,2019,12(12), 2018-2027.

  9. Xiaojuan Tang, Binle Zhang, Weining Huang, et al. Hydration, water distribution and microstructure of gluten during freeze thaw process: role of a high molecular weight dextran produced by Weissella confusa QS813. Food Hydrocolloids, 2019, 90:377-384.

  10. Li Ling, Ji Hui. Protective effects of epicatechin on the oxidation and N-nitrosamine formation of oxidatively stressed myofibrillar prote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2019, 22(1): 186-197.

  11. Wang Y, Li B, Liu J, et al. T4 DNA polymerase-assisted upgrade of a nicking/polymerization amplification strategy for ultrasensitive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Watermelon mosaic virus.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9, 411(13): 2915-2924.

  12. Wang Y, Yang Z Y, Tian Y P, et al. Role of Tobacco vein banding mosaic virus 3′-UTR on virus systemic infection in tobacco. Virology, 2019, 527: 38-46.

  13. Xiaojuan Tang, Ruoshi Liu. Weining Huang, et al. Impact of in situ formed exopolysaccharides on dough performance and quality of Chinese steamed bread.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96:519-525.

  14. Xiaojuan Tang, Na Liu, Weining Huang, et al.  Syneresis rate, water distribution, and microstructure of wheat starch gel during freeze-thaw process: Role of a high molecular weight dextran produced by Weissella confusa QS813 from traditional sourdough. Cereal Chemistry, 2018, 00:1–13.

  15. Wang F, Yang W, Hu X. Discovery of High Affinity Receptors for Dityrosine through Inverse Virtual Screening and Docking and Molecular Dyna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8, 20(1): 115.

  16. Yu Qinglin, Cui Zhiyong, Zheng Yaqin, Huo Hailiang, Meng Lingli, Xu Junjie, Gao Cuijuan*. Exploring succinic acid production by engineered Yarrowia lipolytica strains using glucose at low pH.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 139: 51-56.

  17. Liu, J., Li, J., Liu, Y., Shin, H.-d., Ledesma-Amaro, R., Du, G., Chen, J., Liu, L. Synergistic Rewiring of Carbon Metabolism and Redox Metabolism in Cytoplasm and Mitochondria of Aspergillus oryzae for Increased L-Malate Production. ACS Synthetic Biology, 2018, 7(9), 2139-2147.

  18. Ji Hui, Dong Shuang, Han Fei, Li Yuntong, Chen Guiyun, Li Ling, Chen Ye*, Effects of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BD) cold plasma treatment on physic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eanut protein. Food & Bioprocess Technology, 2018,11(2): 344-354.

 

(二)专利:

  1. 一种植物多糖瓜尔豆胶的自动化生产工艺

  2. 一种降低苹果酸合成过程中副产物积累的米曲霉及其应用

  3. 一种提高米曲霉发酵淀粉合成L-苹果酸的方法

  4. 一种仿生嵌入固定化酶-改性磷脂微囊的制备方法

  5. 一种蛹虫草液体培养基质瓶栽出菇培养方

  6. 一种重组解脂耶氏酵母工程菌株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7. 一种可调整破碎位置的闪式提取器

  8. 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闪式提取器

  9. 用于逆流萃取过程中的离心装置

 

(三)奖励:

  1. 北虫草菌种优化生产及高效栽培技术,临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 一种植物多糖瓜尔豆胶的自动化生产工艺,潍坊市专利奖二等奖

  3. 本色青芥辣的制备工艺与产业化开发,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产品创新奖一等奖

  4. 基于DNA分子标记的食品真实性及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长城食品安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